论文题目:流域水文实验何处去:关键带水文实验体——纪念中国径流实验100周年和流域水文实验70周年
作者姓名:廖爱民1,2,王越3,杨俊杰3,马涛1,2,刘九夫1,2,王国庆1,2,林锦1,2,刘宏伟1,2,王文种3,蔡钊1,2,胡鹏程1,蒋文航1,王琰1
作者单位:1.水利部安徽滁州现代水文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徽 滁州 239080;2.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29;3.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2
摘要:近60年,世界流域水文实验处于以实验流域(EB)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中国全国性的流域水文实验,迄今也已70年。这期间,在变化环境下水循环发生了重组,水文学基础理论面临着挑战,传统EB概念随之也需要调整和变革。经过多年野外实验,建议用关键带水文实验体(CZ-HEB)来更新EB概念。CZ-HEB是以环境为客体、设定边界的地质地块为主体的开放系统,包含有处于相互关联之中的物质、非物质类型的八项要素。CZ-HEB系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带,各有物质和非物质的联系通道,各有不同的水文耦合过程和水、固、气的流率。作为研究系统整体的CZ-HEB,是充斥异质性、有一定程度自组织功能的复杂性耗散系统。为认识和研究这样一个系统,可有从部分到整体或反向的上索、下索途径,但都不可能实现直接由微观到达宏观系统的尺度跨越。实验表明必须要设置介于其间的“中观体”才能实现,称之为水文实验的中观途径,这是从还原论脱胎来的整体论。中观体不仅是尺度上微观体的组合,还维系着与其他中观体以及整体的相互关系,还需要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中观体以组成“中观体链”,而且不仅需要天然的还特别需要有人工操控的中观体。水文实验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对变化环境下的关键带水文过程,寻求其基础理论的更新和发展,这除了需要适应于关键带的实验系统设计,还需要观测手段和水文模拟,这三者相辅相成,才可能圆水文学进步之梦。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