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资讯

陈茂山:如何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时间:2018-09-20 来源:中国水利报
分享到:


    六名家聚坐,六小盏咖啡,礼拜六侃水。2018年7月14日上午,北京玉渊潭南路3号的一间普通会议室内,由中国水利报社主办、中国水利杂志发起的“玉渊六人谈”沙龙第一期活动正式举办。历时两个半小时,一场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聚焦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和难点议题,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学者畅谈观点建议、阐发解题之策,是“玉渊六人谈”活动举办的初衷。沙龙第一期主题是“问水都江堰”。都江堰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前不久,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生态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不仅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功能,也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都江堰的科学价值与生态理念何在?如何辩证看待水利工程之利弊?又该如何让现代水利工程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陈菁、陈茂山、谭徐明、王瑞芳、王忠静、杨斌等六位专家围绕这些话题畅谈都江堰,希望为现代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寻策之源:如何看待都江堰的科学价值和生态理念 

  世界奇迹、文明瑰宝、智慧结晶、工程典范……对这座穿越2274年持续造福于民的工程,似乎怎样表达赞美都不为过。而今面对现代水利工程发展,专家谈论更多的是如何从这座蕴含东方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中汲取价值。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有历史记载的水利工程很多,但存留至今且历久弥新发挥作用的并不多,都江堰首屈一指、弥足珍贵,其关键原因在于都江堰的科学性,它充分掌握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对水沙规律的发现与运用,是都江堰的核心设计理念。”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王忠静认为,从鱼嘴分水分流和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水沙控制原理,到‘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不刊之典,尽管当时并不具备系统的科学理论,但都江堰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吻合了现代水力学的知识。

  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陈菁认为,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关键还在于选址的科学性以及独特的堰工技术。“都江堰位于岷江出山口,既可以扼住水势,又因地势高可控灌整个成都平原;工程材料竹笼、杩槎等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极度契合了工程所处地震高发带的特点。”

  除了工程规划建设的巧夺天工,在“六人谈”专家看来,都江堰延绵两千多年,与岁修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岁修严格按照标准开展,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甚至经历战争年代,仍保留下了完整的工程体系并持续发挥出综合效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研究员王瑞芳介绍。“都江堰采用流域型管理模式,国家拨发经费负责从渠首至各干渠进口段的维修,分水口以下谁受益谁负责维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徐明说。

  把传统技术发挥到如此极致,不少人都会疑问:古人是如何修建都江堰的?显然历史是无法还原的,而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太多细节是不为人知的。“六人谈”专家推测,修建都江堰必定经历大量调查研究,这背后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斌认为,都江堰的成就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都江堰在工程布局、材料选取上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工程为载体彰显了古代哲学思想;二是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都江堰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也得到灌区民众的广泛认可和尊崇,这是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理念先进、原理科学、布局合理、技术精湛、管理有序……都江堰的成就与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王忠静还认为,看待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更要对历史抱有敬畏而客观的态度,要看到“不得已”的一面。这个“不得已”就是在当时的认知水平、技术条件和历史环境下,古人已把当时的生产力发挥到极致,把工程做到最优,这是通贯古今应有的理念。

  利弊之辩: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生态水利工程 

  20世纪50到70年代,都江堰经历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改造,不仅加固完善渠首三大工程,也对各大干渠渠系进行合并优化,都江堰灌溉面积从过去500万亩增至如今近1500万亩,成为四川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改造带来的发展效益十分可观。

  谭徐明长期从事水利史研究,对都江堰工程尤其感情深厚,有《都江堰史》等著作。前段时间她带队到都江堰调研,却感到些许遗憾:“都江堰的保护管理还任重道远。”

  “受过去鼓励发展小水电的政策驱动,如今每条干渠几乎都有电站,对灌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去渠系改造实行裁弯取直,现在一下雨,径流迅速汇集,加大了洪峰流量,也提前了洪峰出现的时间,城市内涝加重……”谭徐明说。陈菁认为,并不是应用现代材料就叫现代,因地制宜最适合都江堰的才是最现代的。

  无可回避,当代都江堰,正是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关系变化的侧面写照。

  陈菁与大家分享了两张她外出考察时拍的图片:一张是古老的旧桥,河有多宽桥就修多宽;另一张是在人为束窄的河道上修建的新桥。“为了节省投资而人为侵占河道,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陈菁认为这反映的是如何对待河流的问题。她又举了设计鱼道的例子:“减轻对筑坝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修建鱼道是目前一项重要措施。应该如何设计鱼道呢?这条河有哪些特有鱼类,这些鱼类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建造工程将对他们产生哪些影响,只有摸清这些情况再设计鱼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减轻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但目前规划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这部分投入。”

  “六人谈”专家认为,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样都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水利着力改善生态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更好地解决。看待分析问题的原因,要看到行业内的问题,也要看到行业外的影响;要看到问题本身,也要看到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无调蓄功能,能否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是区别古代水利与现代水利的根本标志。在利用水的各种功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是否对自然造成了损害和影响,是每个水利人感到彷徨和深深思考的问题。”王忠静坦言,“但不能忽视的是,水利工程既然有一个‘利’字,其初心是让人类远离水害,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且在洪水来袭时让人多份安全。”

  王忠静提及,过去成都平原沼泽遍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都江堰的兴建改变了自然,创造了以稻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环境。“我们希望回到都江堰修建之前么?肯定不会。由此,水利工程产生的生态问题,是属于改善环境,还是影响环境、要恢复到之前,这是值得思考的。”王忠静说,“至于把天然河道裁弯取直,原本是为了提高输水效率,但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弯曲河流的防洪与生态作用。如今裁弯取直这个词,在规划中已经越来越少用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明的进步。”

  解题之见:由“能治”向“善治”迈进 

  如果说过去水利建设面临的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重点的工程技术上的“能治”的话,如今在“能治”基础上,专家进一步讨论将哲学、伦理思考融入其中,推动迈向以发展为主题的“善治”之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王瑞芳认为,水利工程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尤其要在顶层设计上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最大程度减免生态负面影响。

  陈茂山认为,现代水利工程无论材料还是技术,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水各要素统筹考虑的系统思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以及对水资源取用有度的自我节制,为现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这是近年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陈茂山介绍,这些原则正是总结汲取了都江堰及近代工程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确有需要,是多大范围的功能需求?生态安全,是怎样的安全?可以持续,要持续多少年?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思考。”

  “我国古代伦理思想以人为中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今更需要一种广义伦理学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少地改变自然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陈菁说,“工程师建造工程,改变水土,尤其要遵循这种伦理学,充分考虑工程技术材料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开设了《工程伦理学》研究生课程,一共四讲,王忠静主讲其中一讲:水利工程的伦理。他认为,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尽快推动工程伦理学从课堂走向实践。“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都有土木工程师协会章程,被解读为工程师的伦理守则。比如有的规定了工程师对社会、专业、雇主、同僚等四方面的责任,其中对社会的责任里,明确‘守法奉献’之后,是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文化遗产等。”王忠静说,“应该将工程伦理内化为人的思想理念,贯穿在人的行为准则中,因为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太强了,如果没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很可能对自然造成重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害。”

  谭徐明认为,现代水利工程发展中应当重视工程需求与可持续性的矛盾。“大运河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但一旦终止原有的功能需求,其负面影响就日益凸显。”谭徐明借古鉴今,“再看看一些一哄而上、急功近利建设的水电站,虽然不能完全依靠煤炭解决能源问题,但建多少电站合适,该由谁来代表国家管理江河?面对我国空间水土要素不匹配的状况,应如何在尊重自然基础上实现‘有所为’,这是下一步要着力考虑的。”

  “善始慎终,知雄守雌。”杨斌认为,借鉴都江堰,现代水利工程应当遵循这种哲学思想。“从工程最初规划设计到运行报废的全寿命周期,既要尊重水的规律,顺应水势而为,也要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问水都江堰,相信这场思想的碰撞交流仅仅是解题的开始。正如谭徐明最后所言,“科学是没有时代局限的,希望都江堰成为现代水利创新的源泉。”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