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钮新强:谈“ 韧性城市”建设

时间:2022-03-07 来源:中国水利网
分享到:


    城市的“韧性”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抵御灾害并从灾害中“修复”的能力。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全国两会来临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董事长钮新强建议,应超前规划,为超标准极端降雨预留出路。同时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通道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近年来,洪涝、台风、干旱、低温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其中洪涝灾害是各地雨季防范的重点。2020年,南方地区在主汛期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引发严重洪涝灾害。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7·20”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部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亟须提高。钮新强认为,经过长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持续建设,我国主要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防洪治涝标准仍然偏低,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要求。

  以长江流域为例,多数城市现状防洪能力不足100年一遇,防涝能力5-20年一遇,部分重要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保护堤防仍为4-5级堤防,防洪风险较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峰期,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63.89%,社会财富、优质资源和精英人口向重要城镇高度聚集,部分城市人均GDP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城市‘淹不起’,也‘淹不得’。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亟须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为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标准的防洪安全保障。”钮新强说。

  他还表示,世界发达国家重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治涝标准都较高,如美国纽约防洪标准为150年一遇、日本东京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对标国外发达城市,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重要城市,应在协调流域防洪的基础上,科学系统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提升防洪工程等级,增强极端天气洪涝风险应对能力。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韧性城市”怎么建设?钮新强建议,应超前规划,为超标准极端降雨预留出路。他解释说,城市布局应增强空间复合利用,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预留一定体量的涝水调蓄空间,增加城市雨洪公园和涝水行泄通道建设,为超标准涝水预留出路。同时,加强雨洪公园、地下车库等超标准降雨消纳空间灾后恢复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极端灾害天气应对韧性。

  同时,要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对于山区丘陵型城市,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沿山顶、坡地、坪坝、河谷依次采用“高蓄、坡滞、低缓排”措施,构建阶梯式向下的“梯田海绵”系统,逐级消纳雨水;对于平原河网型城市,打通江-湖、港-湖、湖-湖阻隔,打造串联小尺度绿地沟塘和大尺度河湖水系的“大海绵”水网系统,推动城市排涝从分散点、线向系统网络转变。

  此外,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通道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基于底线思维,对于医院、学校、地铁、火车站等重要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生命通道,宜结合建筑物局部景观打造,采取挡、堵、抽等末端治理措施,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防洪排涝标准,并在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中进行明确;加强城市应急抢修和备用物资储备建设,保障供水、供气、供电和通信系统运行,确保城市基本功能不至于崩溃,增强超标准极端暴雨防御韧性。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