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资讯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杜丙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4-25 来源:中国水利报
分享到:


   为何提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并将其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

  杜丙照: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是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大局和水利行业发展规律,研判水利发展历史方位,分析水利发展客观要求,综合深入判断作出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水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更好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要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此,水利部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2021年12月,印发《关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时期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推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工作。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应如何兼顾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

  杜丙照:解决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以及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不够、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不能就水论水,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兼顾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应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目标。在任务和举措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资源与水域岸线空间,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筹江河流域的水和沙,点面结合,细化实化具体措施。

  一是河湖空间的保护修复和管控。要使“盛水的盆”足够大,维护好适宜的水域空间和河湖水系的连通性。

  二是管好“盆中的水”。对于萎缩和断流的河湖,首先考虑增加水面面积,在此基础上提升水的流动性,进一步满足河湖生态流量水量要求。通过生态补水等途径,填补地下水亏空量,使地下水恢复到合理水位,形成良性的地表水-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为河湖生态基流提供支撑和补给。

  三是涵养好“岸上水源”。通过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岸上的林草植被,发挥林草植被在汇流、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

  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统一,体现了系统思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具体探索和创新实践。

  目前我国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萎缩的情况如何?近年来,有哪些河流、湖泊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杜丙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一些河流出现河道断流、河床干涸、下游两岸植被退化等严重生态问题。如海河流域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155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37亿立方米,湖泊、湿地水面面积减少50%以上,27条主要河流中,有23条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或干涸,断流河长超过3600公里,占23条河流总河长的51%。

  水利部近年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水生态保护治理力度,一些断流河道与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取得积极进展。黄河干流连续22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西辽河干流断流20年后连续两年实现了生态水量下泄。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底,累计补水170亿立方米,补水涉及的22条(个)河湖共计形成最大有水河长2355公里,最大水面面积750平方公里,较补水前分别增加1448公里和395平方公里。滹沱河、子牙河、子牙新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等多年断流河道全线贯通,永定河实现2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潮白河实现22年以来首次贯通入海,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2021年12月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总体回升4.65米,累计回补地下水近80亿立方米,地下水亏空得到有效回补。不仅如此,补水河湖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显著升高,浮游植物密度降低,岸边植被恢复良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截至目前,水利部已分四批确定了171条跨省重点河湖、286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生态流量目标的确定,基于何种考量?

  杜丙照: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功能、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是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基础,事关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工作,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以合理统筹“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为目标,分步分类推进生态流量确定工作。

  一是考虑生态保护对象用水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保障河湖生态保护对象用水需求作为出发点,既考虑河湖基本形态、基本栖息地、基本自净能力等基本生态保护对象用水需求,又考虑有明确保护要求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水生生物多样性、输沙、河口压咸等特殊生态保护对象用水需求。

  二是合理统筹“三生”用水。根据不同河湖水源条件,按照保障河湖生态保护对象需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用水要求,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三是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采用科学方法计算生态流量,考虑上下游干支流水量平衡、生态保护要求与水源条件、目标要求与可达性等因素,并与已有成果进行衔接复核,综合确定生态流量保障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方面已经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零散管理转变为系统推进。二是从典型试点转变为全面推开。三是从目标确定转变为在目标确定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监管。部分常年干涸或者断流的河流实现了有水,而且水面不断扩大。一些重要的湖泊常年维持在生态水位保障目标以上,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对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复苏大运河生态环境有何重要作用?

  杜丙照: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工程浩大、受益广泛,是活态遗产。同时,京杭大运河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然而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流断流。当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水资源严重短缺,河道断流、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经水利部党组研究,结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需求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契机,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此次补水工作是水利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的具体行动。

  此次贯通补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置换沿线约60万亩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二是回补地下水。与2021年同期相比,预期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预计增加9.5平方公里,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三是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全线水流贯通,为实现“十四五”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工作目标提供经验借鉴,是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有益尝试。

  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已经启动,在此过程中,水利部如何统筹调度好南水北调水、四省市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

  杜丙照:此次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是在保持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河段全线有水基础上,向黄河以北河段补水。主要贯通线路北起北京市东便门,经通惠河、北运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南起山东省聊城市位山闸,经小运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个省市,流经8个地级行政区。可提供补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入京杭大运河水量4.66亿立方米,从卫运河段、南运河段引出2.27亿立方米用于生态补水和农业灌溉。

  此次贯通补水,由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调度工作由水利部相关司局和单位、四省市水利部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公司通力协作共同实施。

  根据来水蓄水情况,结合京杭大运河的上下游关系、补水流向、沿途水利工程设施等,明确了不同补水水源和补水量: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补水量1.83亿立方米,岳城水库补水量2.0亿立方米,潘庄引黄补水量0.3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补水量0.3亿立方米,再生水、雨洪水等其他水源补水0.72亿立方米。在补水过程中,根据实际来水情况、河道水位和防洪调度等需要,及时调整补水水源及水量流量等,优化水量联合调度,确保如期实现贯通补水目标。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