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资讯

水利专家:海绵城市建设不是造好看不好用的“盆景”

时间:2017-04-12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会看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首次被写入其中。两会期间,围绕海绵城市建设,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烧了那么多钱的"海绵"城市为啥不吸水?”也成为了吐槽的焦点之一。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好事情,但 海绵城市建设要打持久战,当前的建设思路和指标体系有待调整。”程晓陶说。

  在不同场合,程晓陶都表达过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的质疑。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

  什么是“径流总量控制率”?指南给出的定义是: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在国外是为确定初雨水质处理量而设置的,在我国明显被误用了。”程晓陶指出。他分析道,我国受季风与台风影响,降雨年内、年际分布不均,按该指标修建的应对二三十毫米的雨水滞留设施最多能做到“小雨不积水”,而这并非是国内现阶段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此外,这些设施大多仅考虑留住雨水,并无水质处理的功能,而我国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天高温蓄的雨水,不流动就会变臭,强调就地消纳利用不外排很不现实。如遭遇连续降雨,拦蓄了初雨的蓄水设施不及时腾空,在接踵而来的暴雨面前会显得捉襟见肘。

  目前推进的海绵城市试点中,所采取的措施多集中在小区尺度,比如在小区内修建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草皮沟,打造“绿屋顶”,铺设透水砖等等。程晓陶认为,仅要求不因开发加大外排径流量,采取上述措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赋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城市看海”是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结果,“水体黑臭”是排污量远超天然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产物,这些靠目前海绵城市试点推行的主打措施很难奏效。

  “只有从流域尺度统筹规划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才有望解决城市内涝与水体黑臭综合治理的问题。”

  对此,他举例道,2013年浙江余姚市水淹7天,后来的调研表明这场严重内涝是多方因素叠加而成,如余姚上游因杭甬运河裁弯取直导致河道来水更多更快,下游受天文大潮顶托导致洪水难以入海等等。显然,仅靠余姚自身排涝系统,难以解决受淹的问题,需要在流域尺度上考虑如何为其安排雨洪的出路。

  程晓陶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充分考虑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气候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谋求道法自然的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模式。

  “反之,如果急于求成,倾力打造少数亮点,其结果只能是造出一些个好看的"盆景", 而"盆景"的建设、维护成本过高,必将难以全面推广,且分散了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贻误了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战机。”

  (原题为《海绵城市建设:不该是好看不好用的“盆景” 世界水日前夕,专家建议从流域尺度统筹解决城市内涝》)来源唐婷/科技日报)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