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资讯

贵州:河长制“亮剑”“河长治”可期

时间:2017-07-18 来源:中国水利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子鹏 赵洪涛 王伟康

  十年磨一剑。从2009年开始试点,到今年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历经近10年的探索和磨砺后,贵州河长制开始走上全面实施阶段。

  6月18日,在贵州“首个生态日”这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主题活动在贵州全省展开。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全省1430名各级河长、5000名干部群众共同巡河。这是贵州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标志性事件,力度之大,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堪称首创。

  作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举全省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3月,贵州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构建五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

  实施河长制、保护母亲河,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启动生态日大巡河行动,彰显了贵州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坚定决心与强烈担当。

  一时间,“护河”的号角声响彻黔山大地,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进程中,贵州发出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强音,构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独特生动的护河大网,走上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河湖保护和治理新路。

  全覆盖:叫得出名的河都有河长 

  “从上面高寨沙坝,到下游新寨村高粱地,一共5800米,都归我管,我是河长。”说这话的时候,52岁的稻香村村委会主任周英祥正站在羊昌河左岸,上下一指,俨然是一个气吞山河的“大将军”。从今年3月起,他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同成为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羊昌河稻香村段的村级河长。

  贵州多山,沟壑纵横,河网密布。建立村级河长是贵州因地制宜落实“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中央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考虑到我们省属内陆山区省份,小河流居多,所以提出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确保省、市、县、乡管理的河道及农村众多小河道,每一条都有河长负责。”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杨朝晖说,对于贵州来说,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到的“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河长制从乡到村的延伸是必然选择。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贵州把村级河长正式纳入河长制体系。周英祥在此前一直被称作“河段长”,以后他就要习惯“河长”这一新称呼了。2009年开始,贵州就开始“环境保护河长制”试点,由于很多河长只管河流的一部分,所以时至今日,他们还习惯于称呼自己为“河段长”。作为村级河长,周英祥的职责权限和管辖范围非常细致。他的“责任领地”在羊昌河左岸,对面右岸的3200米河段属于昌河村的管辖范围,和他们村一样,昌河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也成为“双河长”。一条河,上下游,左右岸,都有相应的河长负责。

  “羊昌河是羊昌乡2万人民的母亲河,我们小时候就是喝羊昌河的水长大的,后来水脏了,不能喝了。我的职责就是让水变清变亮,让羊昌河的水能喝。”周英祥的话是有底气的,村级河长是贵州五级河长制的“神经末梢”,也是河长制落地的重要一环。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贵州省明确要求对于农村河道,凡是当地老百姓叫得出河流名称、河道中有长流水的都要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实现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对于到处是小河沟的贵州而言,没有村级河长,河长制就会“短腿”,治理更是难以下手。

  今年3月,随着五级河长制全面推行,贵州构建了一个五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省级四大班子在职领导每人担任一条河流的省级河长。除村级河长外,省、市、县、乡设立“双总河长”,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担任。

  “全覆盖”的治河体系初步建立后,“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则是对这一体系能否灵活有效运转的实际检验。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14日到24日,生态日主题活动期间,贵州全省共有5000名五级河长、1万名责任单位干部职工、340名民间义务监督员、1.2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参与活动。在巡河过程中,共发现问题129个,现场解决23个,主要涉及规划管理、河岸建设、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治理、行政监管执法等领域。

  “6·18”活动当天,贵州持续半年的“百千万”洁岸清河行动正式开始:对100条重点河流开展重点执法检查“清畅整治行动”;对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59条河流开展“清岸清水活动”;全省共聘请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负责河湖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

  这次活动,从省级总河长、河长一直到村级河长,一竿子插到底,全面动员,“全覆盖”的模式浮出水面。 

  全民治:“政企社”联动合力治水

  五福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梁材还有一个职务——“企业河长”。接受采访时,他站在南明河的桥上,指着河水说:“今年3月我和董事长被区里聘为企业河长,我们组织了30多人的巡查小组,对南明河流域乌当区段开展不定期检查,对一般的水面垃圾进行清理,对向河道倾倒垃圾、渣土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劝阻。如果发现有企业偷排、乱排,就通知上级河长和政府部门处理。我们有一个乌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微信群,发到群里,相关部门就都知道了。”

  像这样的“企业河长”还有不少。贵阳市乌当区水务局水环境资源办公室主任张家运说,挑选几家重视环保、敢于监督的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来管河治污,这是乌当区全面推行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一个新思路。

  与村级河长相比,“企业河长”显然是属于“编外”人员。然而,这些“编外河长”却乐此不疲。贵州五彩农投公司主动拿出1300万元的河堤征地款,通过乌当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将横穿园区的马路河4.8公里纳入永久性征地范围。五彩农投公司自行成立了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担任的“双河长”“双组长”,由公司安保部、保洁部、工程部50多人对沿岸卫生每天进行巡查保洁。

  除了“企业河长”,乌当区还发动民间力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普通百姓,都参与担任“百姓河长”“民间河长”。张家运介绍,这些河长不在五级河长范围之内,但却能起到巡查、清理垃圾、反映情况等作用。通过微信平台,乌当区已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治水护水新格局。今年5月,中央环保督查期间,南明河乌当段未收到群众投诉,“政企社”联管初见成效。

  “企业河长”并不是贵阳乌当区一枝独秀,在开阳县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开阳县金中镇镇长张登军说,金中镇集中了大型国有企业开磷集团和众多工矿企业,在这里,他们把河长制延伸到了企业负责人,建立了“政府+企业+第三方”的治理方式,兴建污水处理厂、废渣处理厂等设施,消除污染源。党委书记、镇长担任总河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所在河段的河长。他们把洋水河在金中镇分成三段,分别由四家工矿企业、镇政府、开磷集团下属三家企业分段负责,明确各段河长的职责。在村一级聘请业务监督员,每个村至少5人,负责沿河巡查。他们还充分发挥镇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在河长制逐步推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洋水河的水质迅速从劣Ⅴ类变成了Ⅲ类。

  类似的制度创新不断涌现。贵阳市观山湖区聘任了7名“民间河长”主管河流巡查,形成“民间河长”查找问题、“政府河长”解决问题的联动机制;在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政府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公司,签订养护合同,强化专业化养护,建立河长巡查制度,形成了“社会化管理、河长制督查”的模式;在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的河西村、兴旺村等地先后把护水写进了“村规民约”……

  河长治: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2016年11月24日,在贵州省河长制推进的进程中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河长制首次纳入地方性法规。贵州省通过了水资源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全省江河(湖泊、水库)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全面推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 。此举率先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该条例也是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水资源保护法规。

  “河长制的法治化,是保证这一制度长效、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在制度全覆盖、治理全参与的基础上,对于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管理,实现长治久安的‘河长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州省水利厅厅长王扬说。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这两大水系的重要生态屏障。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生态保护,对于贵州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贵州省水生态相对脆弱,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土流失、石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6年8月,贵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贵州提出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更好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与这种战略转变相适应,近年来,贵州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市(州)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成为考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水资源管理法规。

  制度安排需要资金保障。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省各级财政压力都很大,但在全面落实河长制及其各项要求方面,各级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多种措施予以足够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保障,河流管护制度就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安顺市平坝区水务局局长叶广文介绍,区委区政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按人均10元的标准落实了辖区内河流管护经费。以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为例,村里共有6000名村民,目前6万元河长制专项经费已经划拨到位。51岁的刘灿远,在羊昌河做巡查和保洁员已经10年了。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10年前是村里挤出来的办公经费,现在是直接下拨了,他的工资2013年以前每月只有300元,现在涨到了1500元。

  隶属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的浪塘村,曾经是远近有名的省级二类贫困村,随着河长制的推行,环境的改善,现在则成了“美丽乡村”的典型。镇里相关负责人说,村外的邢江河从2013年起,由镇里拨出经费,聘请专门的保洁人员,保证河清水美。“保护河道和水质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不能等上面的经费,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从2009年贵州在三岔河进行“环境保护河长制”试点,到2012年在乌江、清水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再到2017年3月河长制全面推行……一路风雨,贵州在河长制的实施内容上不断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走进贵州,满眼是绿,这既是上天给予贵州独特的恩赐,更是贵州人民长期的守护。在绿色大道上奔跑的贵州,全面推行河长制系列行动又一次引人瞩目。

  多彩贵州,绿水潺潺。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    客服热线: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一扫

水务论坛公众微信

关注有惊喜